菜单 logo
课程与服务 文章 测评 活动
首页 / 最新文章 / 乔志宏:从匹配到建构,从饭碗到使命 |

乔志宏:从匹配到建构,从饭碗到使命 |

  2014/11/25
阅读17769

演讲者/乔志宏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各位亲爱的嘉宾大家上午好!很荣幸古少侠又请求我第二次“坐台”。古典分享了在他眼里生涯发展美好的前景,和这些年生涯服务开展的各个领域的状况,听起来非常振奋人心。我个人做这个行业也有十多年的时间,我觉得未来的生涯发展的服务,无论对哪个人群都是需要的。从儿童、青少年,一直到老年人,未来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如何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跟这个世界建立起联系,这应该是未来每个人要面对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所以前景一定是美好的。

一说到美好的前景,我就想起2006年马云的那句话,明天是美好的,但是我们多数人会死在今天晚上。一个大家都看好的美好前景,要顺利的过去,有可能会有一个惨痛的黎明,或者惨痛的夜晚。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如何能够避免更多的失败,有更多的成功创新,我想一个产业也好,一个行业也好,它一定有它学科的基础和理论的结构,所以在这个时候,在中国生涯服务蓬勃发展的时候,如果我们离开了前人研究的一些基础,或许我们会丧失我们一些很好的前景和优势,所以今天跟各位分享一下,这一百年以来生涯发展理论一个简单的脉络,以及他对我们的生涯发展有什么样指导的意义。

一百年来,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改变?然后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人们的态度、信念,有哪些变迁,我想我们从美国作为生涯发展的策源地,发展的起始点,能够更清晰的看到,由于社会的变化而带来的生涯辅导,生涯服务,以及我们对人的职业活动、职业行为,这样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的理解。

在一百以前的美国,代表了人类工业化的初期,这个时代的职业发展,面临的状况是就业人口众多,而尽管相比农业时代、农业社会,我们的职业类型有了很大的扩展,但实际上职业类型相对还是非常有限的,对人的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那么这个阶段在一百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劳动者,我们不说少数贵族和高级阶层的人士,绝大部分的劳动者,他们进入职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入,而不是寻找职业带来的其他类型的奖励,在这个时候整个人类的发展都处在养家糊口温饱的阶段,在这个时候职业对人的意义,主要是生存的意义,获得收入的意义,所以职业并非工作目标的本身,而是获得资源和利益的方式,人们很难享受工作,而我们想到的只是用工作换来的收入,再去换我们想要的生活,工作和生活是分开的,这是古典讲到的,未来生涯即生活,我想在那个年代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底下,应运而生这样一个生涯辅导的理论,1908年弗兰克·帕森斯,提出来生涯指导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一个学说,就是特质因素论,简单来讲,就是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知己知彼,然后合理的做出决策,相对应的,在这个时候对人进行指导、辅导的方式,生涯咨询的方式是什么呢?指导师的职业咨询,生涯指导师,或者职业指导师,像极了今天医院的医生,来一个人,“老师你告诉我,我适合做什么”,这个“大夫”就可以开各种测量量表,就像我们的仪器诊断一样,让他去测评,测评完以后,老师再给你开方子,你去实践去追踪,这种指导方式,在历史上管它叫做指导式的职业咨询。指导式的职业咨询的特点就是,你作为我们要求职的人,职业发展的主体,你不需要参与,由专家来帮你解决问题就好了,就像医生的决策一样。一百年以前,职业信息相对简单,需要的能力也相对简单,这个时候职业咨询师,他有可能掌握到多数职业信息的要求,和对人的评价。因此,这样一个指导师咨询,在当时就是主流的服务方式。所以当时职业指导的主要特点,采取了这样环业论思维模式,把人的职业特质分成了很多方面,同时有一个信息的完全性的特点,相信咨询师,或者求职人,能够掌握所有的职业信息,我对你能做出完全的评价,我也了解这个社会各个职业需要什么,哪些能够正好满足你的需要,能够擅长、适合你。所以这个时候有一个理性的决策模型,就是个体在咨询师的指导底下,可以对个体的特点和职业信息做处量化的评估,注意这个时候的职业决策叫做客观理性去我。换句话讲,只要这个咨询师水平够,那么无论换哪一个人来做咨询,你的结果都是唯一,有一个唯一最好的。这个时候职业发展决策的结果呢叫做客观,客观的测量,客观的信息,客观的决策匹配。所以在那个时候工作就是饭碗,和生命意义无关,和个体的生命无关,当然不是所有的人,我们说这个时代的特征。就像我们看到的,摩登时代里面的卓别林,很多的劳动者,就是这样卷入到这样的整个人类发展的工业革命的阶段,这样一个过程中,慢慢的丧失自我,或者是找不到生存的意义。

这个阶段到二战之后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二战之后,美国的社会进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那么这个时代的特征就是科技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量新职业创新出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原来机械的工业时代结束了,信息化的时代来到了。那么这个时候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因此这个时候的职业,就不再只是一个饭碗,而是什么呢?人们对职业开始有更深的主动投入,不再仅仅只看重职业的金钱收入,职业的成就,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地位和权力,也变得举足轻重。个人在从事工作时内在的满足感、尊严,成为职业选择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当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开始寻求生命的尊严成就感、地位、权力,在这个时候的职业咨询,或者职业辅导,从苏坡为代表的专家开始,职业指导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生涯发展的阶段。

职业发展在苏坡看来,不再是一个匹配寻找饭碗的过程,而是一个有内在的主观参与。我们说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再是完全根据客观的量表评价出来,你适合做什么,重要的是我认为我适合做什么,客观的信息量表测出来你喜欢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认为我喜欢什么,所以这样的一种自我概念,自我对自己的认识,而不是客观的测量,开始影响人的职业的发展。因此在苏坡看来,核心的理论就是自我概念,如果一个人的工作越能够符合自己对自我的评价和认识,那么他就会得到更多的工作满足感。所以在这个阶段职业发展的核心特征,不再是获得收入,而是什么呢,而是内在的满足,前提是社会的富足程度,已经使得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职业对人的意义,就变得内在主观的需要变得重要起来了。

1973年,霍兰德提出来最重要的“霍兰德类型理论”,今天被很多人称为兴趣理论,那它到底是兴趣理论还是人格理论呢?兴趣理论,所谓的兴趣类型,只是人格类型,在他喜欢做的活动上的一种表现而已,他真正的理论的价值在哪里呢?

霍兰德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兴趣理论,而是一个职业的人格类型理论,他的基本的假设是一个人在他成长过程中,会形成某种人格特点,对某些特定的活动会有偏好,而不同的职业,由于这个职业活动的要求,它会吸引有特定人格特点的人,进入到这个职业里面来,那么这些相似特点的人格类型的人呢,他们就会沟通构成了一种职业环境,这种职业环境也能分成六类,人也能分成六类,这就是霍兰德最伟大的一个发现。

所以只有把人的类型和人格类型匹配起来,我们才能够获得工作上的适应、满足和成就感,所以工作的落脚点还在适应满足和成就感上,那么怎么样获得这个适应、满足和成就感呢,他发现人的类型和职业的类型是能够匹配的,换句话说,职业的类型也是能够分成这样几类的,我想做过老师的人,对于小学老师的工作环境,和销售员的工作环境,一定会有比较明显的区分,不同的职业环境的工作者特征人格类型,所以霍兰德的贡献,是把他的理论放在了工作的适应、满足和成就上,通过人格的匹配。

到了1979年,另外一个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叫科伦波茨提出“社会学习理论”。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时候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科伦波茨,提出来社会学习理论,他强调一个人的职业选择,高度依赖于个人的学习经验。一个人的学习经验是建立在个人的遗传因素和特殊能力,以及所生长的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一个人内在的学习经验所构成的自我观察的推论,内在决定着职业的选择和发展,这样的理论如果大家没有接触过,可能会觉得生涩和拗口。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解释,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依赖于他有什么天赋,他有什么兴趣特点,而是取决于基于他的天赋和兴趣,受了哪些教育,有哪些训练,有哪些成功的经历,受过那些人的影响,是这些个人成长中真实的事件在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不是他内在的一些本质特征。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这三个人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这个阶段理论的共性,苏坡的自我概念,霍兰德的职业认同,科伦波茨的自我观察的推论,他们都在强调,一个个体的职业决定,他一定不再是客观的、理性的和去我的,相反个体的主观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其实他们三个人都看重,只是用的概念不一样而已,苏坡叫自我概念,霍兰德叫职业认同,科伦波茨叫自我观察的推论,他们都在强调个体主观如何认识自我,个体怎么样形成对自己的评价,个体内在对职业的认同,才是决定职业选择真正的要素,只不过这样的自我评价,他是个体和社会环境互动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在职业发展中起到核心的作用,这个教育是广义的教育,不是狭义的学校教育。

所以职业匹配的理论,不是完全过时的,但是它不再适用今天这个社会,因为它过于简单,一个人不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就能够找到自己的职业,这样的理论模式,从理论上已经过时了,原因是什么呢,这几个理论,他们都清楚的告诉我们,一个个体要想从个人所具备的能力价值观、兴趣、人格,这样一些基本的个人内在的,由遗传所决定的,或者环境决定的这些个人的特征,他要想到最后达到这样一个特定职业的选择,必须有中间这个阶段,什么阶段呢?就是教育的阶段。所以有同样的能力,有同样的价值观,有同样职业兴趣,甚至是有同样工作风格,人格特点的人,他可能会选择完全不同的职业,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就在于每个人走的道路不一样,每个人生长过程中遇到的事情不一样,同样有绘画天赋,有艺术的美感,有强烈的表达的兴趣,然后也相信这种事情有意义的孩子,一定能够成为一个画家吗?不一定。取决于他后天有没有人给他足够好的训练,足够好的老师指导他,去热爱画画,获得画画的能力。所以一个人真正的职业发展在今天,我们不能再简单的依赖工作者特质到特定的职业,这样一个简单模型。相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说这样的一些工作者特质,它是跨职业属性的特质,换句话讲,拥有同样特质的人,他可以做很多很多种职业,那究竟最后他选择哪一种,或者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取决于在他的生命中发生了什么事情,遇到什么机缘,碰到什么人,获得了什么训练,所以要想从跨职业属性获得特定的职业,给孩子给青少年提供足够好的教育,才是重点。

那么用苏坡和霍兰德、科伦波茨的概念,在他获得教育的过程中,这个孩子的自我概念,自我认同和自我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在训练他获得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不是塑造他好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概念,相反是在摧残,是在打击他,使得他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干什么都没能力,做什么都没兴趣,这样的经验是负经验,这带来了我们今天很多年轻人,虽然他有很好的天赋,很聪明,很有责任感,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有明确需要做的事情。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是重要的,所以这是在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这些理论强调人内在属性,内在的价值。

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钱学森、巫宁坤,钱学森大家都认识,巫宁坤有人认识吗?49年建国的时候,钱老,作为对国家有重大价值的人,被邀请回来了,巫宁坤先生当年也是被燕京大学的校长邀请回来,只不过他不是搞理工科的,他是学语言的,当时在二战的时候,他给飞虎队的队长陈纳德做翻译,语言能力非常强,然后在国外念完博士,燕京大学校长陆志伟请他回来,在燕京大学任教,赶上52年院系调整,他就被调整到南开大学,到了57年,他就被打成了极右分子,发配到黑龙江,辗转若干年跟家人没有联系,不知道生死,一直到80年代平反回来,后来出国,现在在国外用英文写作,翻译了好多非常有名的。当年他回国的时候,有一个人去码头上送他,他说你跟我一起回国吧,那个人嘿嘿笑了一下说,我可不想再也出不来,这个人是谁呢,是李政道。李政道、钱学森和巫宁坤,他们的生涯发展被什么所决定?被环境。所以在人的职业发展中,忽略掉环境的作用,忽略掉个人跟环境互动带来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的结论,在今天是过于简化的模型。

现代,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时代,职业发展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又有什么样的方式?在今天,互联网和全球化,形成了一个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更为复杂的职业环境,这个职业环境使得这个职业世界成为一个混沌的,因为在今天,我们这样一个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充满偶然事件的开放系统,当然北朝鲜除外,他不在这个系统里面,它不在全球化系统里面,全球化联系起来的系统,是一个高度复杂,充满了偶然事件和开放的系统,就像全球的大气一样,你无法预测,明年的今天是什么天气,有人可以预测吗,没有。我们最多可以预测到一周以后,所以环境变得过于复杂,这个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职业发展的处境,所以在这个状态底下,如果我们还用这个生涯职业匹配的理论,那就更过时,不可解释,不可应用,所以世界是发展变动不居的,因此职业形态用更猛烈井喷式的速度产生出新的职业来,这个时代,职业发展的特点就叫做职业的个性化特点越来越强。

还是科伦波茨先生,这位先生1996年提出来,善用机缘论,他敏锐的看到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变化,他提出来的观点相比起他的自我观察的推论更进一步,他提出来叫做善用机缘拥抱变化,职业发展的重要技能,不再是你获得战略能力的技能,做某种事情的技能,而是什么呢,而是更为高的一种自我管理的技能,叫做好奇、坚持、乐观和主动,这四个态度,成为人们面对今天环境变化快速的这个时代核心的一个技能或者是信念,但是他又提出来了,一个人的幸运职业发展决非偶然,幸运不是偶然的,那么幸运是怎么来的呢?幸运是规划出来的,用什么来规划幸运规划偶然事件呢,他的理论叫做行动,所以科伦波茨先生在他的90年代以来的理论中,高度强调人要行动,唯有行动才能创造机会,唯有行动才使得你有把握机会的可能,所以在今天如果有人还在问你,未来十年我应该干什么事情呢,你心里边就应该一脚把他踹出去,说你不要花时间问我,赶紧该干什么干什么,我们心理系的学生天天很迷茫来问我,老师你说我接下来干什么,我说你迷茫的时候,你就停止迷茫,去看一本书,在你书架上随便找一本书,他就能缓解你的迷茫,这就是行动,解决今天迷茫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去年就讲到俞校长,跟古典有生命中联系的一个男人,俞校长说,如果当年我知道新东方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一定会吓昏过去,而其实我一路走来唯一坚定的信念就是知道自己必须往前走,未来一定要比今天更美好。这是什么信念,坚持。同时他很乐观,出国无望,意外的收获了新东方,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事业之后,很多的生死考验变成上市公司,同时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不太糟糕的企业领导,这样的人生的变化,没有人能够预测,没有谁能够规划,而且如下你只是坐在屋子里边想是永远想不出来,编不出来的,唯有行动,我总觉得生活中充满无穷的可能性,只要你努力就会有意外的惊喜。

再看看我的本家,乔布斯。乔布斯死了,他在2010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典礼演讲的内容,在那一年他被炒了鱿鱼,而立之年。被谁炒了鱿鱼你们知道吗,被他亲手从百事可乐挖来的总裁炒了,他自己创办了苹果公司,他需要来一个更牛的职业经理人,就把当时干的最好的,百事可乐的总裁请来给他当总裁,这个人就把他给炒了,这个人生多么有戏剧性,所以他觉得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他回头来看,他说从苹果公司被炒,是我这辈子发生的最棒的事情。各位,这句话我觉得是他说过最精彩的话之一,一个人的乐观,一个人的坚持和主动。

在二十一世纪,在信息化全球化这个时代里面,这个职业发展的特征在他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所以我们如何在一个变动不居的环境中,保持自我而不迷失,过去我们知道找到我们匹配的就对了,今天我们发现这不可行,环境变化太快,我匹配的那个,等到我跑到那他没了,那么我要怎么样保持,我不随波逐流,我不像一个浮萍,我能有一个我发展的方向呢。

当代生涯发展的大牛,萨维卡斯。当代的人,你要研究生涯理论的发展,做研究,你不会不知道这个人,他是苏坡的学生,继承了苏坡的衣钵,然后又传承又发展,他提出来叫做生涯建构,前面几个人强调,我们要重视自己的内在,重视自己的主观感受,重视自己的体验,那么萨维卡斯把它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更新的一个境界叫做主观生涯,是一种主观性的看法,把过去的记忆现在的经验和未来的期望,编制成一个描述人生主题的模式,然后给它赋予人生的意义。

这个事就变得更悬乎了,我们已经不是主观的来看待外界世界了,而是更进一步,外界客观不存在了,存在的是什么,存在的是我的主观,我怎么解读赋予这些外在的事情以意义,因此个体完全的占有主观的主导的地位,我过去所做的事情,现在所做的事情,和未来所做的事情,你不存在一个客观的标准客观的评价,他都是我主观,我自己建构出来的,生涯建构理论,在今天后工业化时代,在后现代时代,每个个体的生命意义,都属于他自己一个人,因此引导调节和维持职业行为主观生涯,他是一个出现在产生意义,而不是发现依存事实的过程中,这是生涯建构的核心特征,客观的事实已经不重要了,相反我如何去赋予他意义,变成了生涯发展核心的内容,这是生涯建构。

我对这个事情的理解是我觉得在我们社会里面,对自己的生涯意义建构的好的一些人:对古籍的修复师杜伟生先生,他做古迹修复,任何东西都可以消亡,人书都是一样,那么我们就是要救这个书,救这个书的命,而且这个书千百年来,有多少曾经鲜活的生命,他的生命意义夹杂在这个书上面,我的使命就是去修复它,所以他的过去因为他赋予了这个修复,而变得非常的光彩夺目。所以这样的一个生涯的意义就是个体的,这个社会不会说古迹修复师有多么伟大,这个伟大不属于这个人,因为他喜欢做这个,他喜欢干这个。

还有一个做面点的,是我们陕西老乡,看到没有环境起作用,广东人肯定不会做这个。这个人他对他的生活工作赋予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揉面就是他人生安身立命之所。

小丑鲜花店的创始人,就是送花,他赋予了他独特的意义,他建构了独属于他自己的生涯。

在这个阶段,职业的发展到了一个追求使命感的阶段,这个使命感不存在全世界人,一个国家的人,一个社会的人,大家共有的,而是每个人都独有的,他来源于一种自身内部或者外部的召唤,指向特定的领域或者职业强烈的体验,个人在从事相关的活动,或者是工作中获得了目标感和意义感,相应的就会产生社会价值和各种价值。

前两天我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做我的儿子不可能平庸,这个人生活在国外,他的老爹老娘就跟他在国外生活,看到他放任儿子去玩,不教孩子学拼音,不教孩子学数学非常焦虑,他就想说服他爹妈,后来发现比较困难,他就开始琢磨,编了一套理论,我觉得还蛮有趣的。他说如果2030年人类就要面临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世界,你想做的大部分职业专业技能,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完成,就像今天我们检索文章,在过去是一个专业的事情,在今天我们随处可以做,大数据,互联网会使得各种专业工作变得比较容易,大部分的大数据建模完毕之后,大部分的工作按图索骥就是,因此他说人们对职业的追求,更多将依赖天赋,而且很可能是不入流的天分,比如手游设计师,比如将来的金鱼花纹养成师,我不知道有没有金鱼花纹养成师这个职业,怎么样让鱼长出来各种花纹,但未来也许是有的。未来职业将会变得越来越小众,越来越个性,越来越主观,换句话讲,我们每个人都要去创造,而不是匹配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你的工作方式,在普通的工作里面,我们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像沈飞,一个普通工人,他每天最喜欢做的工作事情就是打磨这个零件,一上班觉得怎么这么快就下班了,没干够,回来在阳台上搞个小车间继续干,晚上一想到明天就可以去大车间干活了,开心。这个人他做到的是什么,他能把一个零件加工的精度,加工在多少毫米以内?我们能想象吗,0.003毫米。你能做到吗?因此他找到了他人生的使命。

这个是我讲课常用的一个例子,叫安金雷,别人都不喜欢干农活,他最喜欢干农活,别人晒的头晕眼花,他乐此不疲,记者采访他在田里面打个手机,他很不高兴,他说你这样会影响他们的,他们会很不高兴的,他对于动物和植物和土地,有着无以伦比的情感,他不用化肥,不用农药,比较幼稚的说法,你怎么忍心把这些东西扔到你母亲身上,你不是说大地是妈妈吗,所以他种出来的棉花产量不高,但是价格比别人卖贵出好几倍。

最经典的就是这位“寿司之神”,不久之前,安倍晋三请奥巴马吃饭,去了哪里?去了这个只有十个座位的,在地铁站底下的这个小店,没有小菜,没有酒水,你要想去吃饭,提前一个月预约,人均消费2400块人民币,各位,你们能吃多少片寿司,能吃24片吗,女士估计估计吃12片差不多了,你要提前一个月预约,一口吃200,一口吃200,他的一句话就是——你必须穷尽一生磨炼你的技能来完成你的使命。

未来的世界将是更加高度复杂,高度多变的,每个职业都将是高度个性化的,哪怕传统行业也会有个人的特征,每个人的职业都将由他自行建构,意义、使命感来主导,在这个过程中,自由而丰富的环境资源,富有使命感,富有使命感的老师会帮助孩子发现,属于他和他的使命,如果没有一个丰富的资源,也没有充满爱心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老师的话,这一切也不复存在。

那么中国的情况会是怎么样呢,我们说美国三大阶段,一百年的历程,但是在中国这一百年历程,在三十年之内,我们统统都有了,所以在中国的今天,既有人为了饭碗而奋斗,也有人为满足感而努力,也有人活在自己的使命感和意义之中。那么真正的人生的幸福呢,是在于拥有一个自己觉得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所以每个人,哪怕你在饭碗里面,也要在饭碗里创造自己、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

相关文章

职业生涯规划
猎头如何在生涯规划赛道开启副业?王任映:5年前初登生涯讲台,我也为“职业履历”犯过愁摆脱“频繁换工作”的死循环,我用了10年48岁,我卖掉经营17年的公司,14个月完成职业转型不要只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在职场中,榜样的力量远超你的想象!
生涯大会
王海英:生涯使用无处不在生涯混沌理论企业中如何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教练技术在生涯中的应用柏利平:企业员工的生涯技术应用 | 乔志宏:从匹配到建构,从饭碗到使命 |
生涯规划师
致一直想看见未来的你从医学硕士到职业培训师 ——我的10年生涯路生涯故事 | 从温水青蛙到快乐女王怎样才能干上自己喜欢的工作?所有不付出努力的“想要“都是耍流氓努力探索生命中的不确定

在线咨询

微信咨询

拨打电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