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弱点不是优势》(二)
我喜欢看漫画,目前正在追的是《火影忍者》与《海贼王》。
在《火影忍者》这部热血动漫中,有很多关于弱点、天赋与优势的探讨。
比如鸣人在还没有练成“影分身”之前,无法控制自己体内的查克拉(内力),而忍术上表现平平,被看做“吊车尾”(拖后腿的人)。
不过以“说到做到”作为自己忍道的鸣人没有放弃,经过老师自来也的指点和自己严苛的训练,终于能够驾驭体内九尾制造出的庞大查克拉,并练成了高级忍术——多重影分身。
这些庞大查克拉,在过去对他来说是“弱点”,而当他可以驾驭的时候,就成为他独特的“优势”。
象鸣人这样,不认同外界的评价,下定决心,将“弱点”练成“优势”的人,是很可爱又很“可怕”的。
因为他有超乎“弱点”与“优势”的“使命感”,以及“即使失败也要去做”的执念。而如果一个人超越成功与失败,就会全神贯注于“做”上,而不是浪费在跟别人比较的焦虑中,往往更加幸福。
这种看起来“笨得要死”的人,是另一种聪明,如果他们能找到更适合的练习方法(比如《功夫熊猫》中的阿宝以食物来修炼),就会绽放更加夺目的光芒。
就像是一个负重参加人生赛跑的人(这种负重,或许是幼时的经历,或许是性格的一个弱点),看上去他一直跑得比别人慢,但有朝一日,当他能将背负的重量放下,就有可能后来居上。(《七龙珠》中,悟空第二次参加全国武道大会,跟天津饭的比赛中,就有这个镜头。)
所以我经常跟来询者说,如果你背负了这么多东西,都能走到今天,虽然现在你落后于别人,但未来当你把担子卸下时,未必没有反超别人的机会。
人生就象在台球比赛,不到最后一个球,你是很难知道胜负的。我打台球就是一个慢热型的人,所以经常会被别人领先四五个球,但当我能做到心静如水的时候,往往能反败为胜,甚至绝地逢生。
我也看到很多人热衷于探索天赋(这本来无可厚非),而陷入了焦虑感中。
天赋对于他们意味着两点:
1.与众不同的、与生俱来的、让自己不被替代的东西。
2.不用花时间、不用努力就可以做好的。
对于他们来说,天赋似乎成了应对不确定性的“救命稻草”和逃避痛苦的“药方”。
他们内心中的想法是:
“为什么别人那么有天赋,而我没有?”
“当我找到自己天赋的时候,我就会比别人强。”
“如果我在这份工作中做得不好(或者做得吃力),那么一定是因为我没有天赋。”
“如果我找到自己天赋,就可以不用努力、不同痛苦而获得成功”。”
可这是真的吗?
在《哪里来的天才》这本书中提到,在一个领域能够达至卓越的人,必然经过1万小时(大约是10年)左右的“刻意练习”,这个过程本身并不有趣,也并不轻松。很多大师,在早年其实资质平平,并没有显示出过人的天赋。这个结论,恐怕会让那些唯天赋论的人失望。
那为什么人们这么看重天赋?因为天赋与能力相关。或者更准确来说,天赋与能力提升的速度有关,这意味着你在某方面可能会学得更快。
在这个鼓吹“快鱼吃慢鱼”的时代,速度可以让我们获得领先别人的优势。反之,你会担心你落伍于时代,被别人超越或淘汰。
所以,在某方面天赋强的人,容易得到一种与他人比较的优越感。
这甚至让“成长”这个很私人的词,也成为了一场“军备竞赛”——我比你境界更高,我比你成长得更快。
但从另一个角度,如果“快”是天赋,那么“慢”难道不是?
那些能够慢下来的人,难道不是更能仔细地品味生活,觉察细节的变化?这岂非也是一种能力。
甚至,慢的学习方式,是不是也包含着“耐心”和“活在当下”,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积累着一些难以量化的,甚至我们都没有意识到的能量?
只是,因为这个社会很少承认慢的价值罢了。
但我相信,物极必反,迟早人们会意识到在社会所推崇的“优势”的另外一端,也是有价值的。
罗素说:参差多态是幸福的本源。
在我看来,天赋只是我们的形状,一种单纯的存在(being),它传达了“我们是谁”的信息。从本质上,形状没有好坏,比如,我们不能说圆形比方形好,而方形比三角形好。
无论扬长避短,还是扬长补短,前提都是接纳自己的形状,并对自己的内心真诚不欺——既不否认,也不矫饰,更无须自卑,把这种状态看做一个独特的存在,并意识到它的价值所在。
或许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们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天赋,我们会选择做什么?
转自左明华老师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