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你准备好了吗?
如果你有本事和精力,已经做好准备,为什么不可以“跨界”,去实现自我,回馈社会呢!
2016年5月28日首期《跨界歌王》在北京卫视亮相,汇集了一群正当红的大小咖们,收视率一路飙升,刘涛获得冠军,实至名归。之后,北京卫视又推出了中国首档原创跨界喜剧竞技秀《跨界喜剧王》,看这架势是要把“跨界”这事儿进行到底。就连“洪荒少女”傅园慧也参加了。这要是几年前观众肯定无法想象和接受,体育界和娱乐界怎么可能混在一起,因为大家都在猜运动员不是应该天天训练吗,怎么还能被放出来参加娱乐节目?
想起近两年体育明星频繁做广告,再没人说三道四,而倒退几年做了广告,就会被认为不务正业,甚至被封杀。前几年普通人想在单位里换个岗或在外面兼个职,也会被认为不敬业,心浮气躁成不了大器。
“跨界”这个理念看似现在才正式提出来,但早就有这个趋势了,各类选秀唱歌节目,我们都会听到,你唱的那么好,你是专业学音乐的吗?不,我就是一农民,我是学会计的,我是一个卡车司机,我是一个卖菜的。。。于是评委和观众就会有心理上的加分吧,觉得普通人真不容易,还跨专业、跨行业啊。对呀,作为观众,站在舞台上的人好像替我们实现了自己心底的愿望,所以这类节目收视率不低呢。
“跨界”中的年轻人们,也就是现在兴起的说法“斜杠青年”,在《多重职业已经成为全球趋势》文章中,这个词由纽约时报的作家提出,文里已经提到“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看似无聊的生活方式,开始选择多重职业,多重身份,在自我介绍时通常用/来区分自己的身份。”其实就像过去香港的几栖明星。表明在各个领域都能Hold住,但肯定是从某一领域起家,“演而优则唱”嘛。
“斜杠”青年们,未来会是自由职业的主体,他们渴望自主性工作,同时有能力创立自己的品牌,不再属于任何一家公司。记得以前父母那一辈如果是自由职业者,没有固定的单位,他们的子女在填表时有项父母单位,都要纠结半天或被人问到,你爸怎么没固定单位啊,感觉自己的家人不是主流。现在的自由职业者反而成为了自由、能力、自我实现的象征。即使你从属于一家公司或单位,你依然可以用“自由职业态”(请参考古典老师公众号文章)来面对工作,你会发现其实你在上班的时间里就有了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找到新的源动力,促进你的工作绩效,老板还会说你不务正业吗?还有些人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己喜欢的,既为自己创造了财富,也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带动年轻人更好地去成长。
过去老人跟我们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现在的“不想当厨子的士兵不是好的作家”的牛人比比皆是。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让社会更浮躁,都不去搞自己的本职工作!其实不然,它更强调你口碑的积累,你创立的个人品牌,反而要更用功,更有特色,更有市场才行。市场就是最好的检验。
既然“跨界”、“斜杠”那么好,那我们都“斜杠”去吧。亲爱的,别急,这也是有条件的。这真真儿不是脑子一热,我把工作辞了就自我实现了。
有这么几类人会琢磨着跨界:
1、不愁度过生存期的
以前在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时,会认为自我实现原本是要积累好久,极少数人才能够达到的境界,如今分分钟某些人,甚至是很年轻的朋友都可以达到。
有个大专生,家境挺殷实,学国贸的,上学时真不学习,毕业半年了毕业证还没拿到呢,就已经成为网络主播,观众多的时候近10万人看他,就是聊天,每个月就一两万的收入,如今要自立潮牌服装了。目前因为粉丝太多了,觉得自己没毕业证不是个事儿,现在开始上心想赶紧把毕业证拿下来了。现在还能说人家孩子没上进心没脑子吗?还有一个孩子,家里就靠母亲一人赚钱,他也学人家主播,每天也不出去工作,快5个月了,粉丝也没涨多少,就给关了,开始想该怎么踏实找个适合自己的工作。
1、对本职工作太熟悉了,需要转型的
人生都是有规律的,不管你是不是需要度过生存期,你都会进入到发展期和转型期,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领域里工作太久了会怎样?会有厌倦感吗。那怎么办呢?不能一厌倦我们就辞职吧。那天吃饭时,一个26岁左右的姑娘突然问道,你们有没有想过,咱们这么稳定,一眼望到头,不觉得很恐怖吗?我心想,终于开窍了,这是一种内心的呼唤,于是我们就会琢磨万一有那么一天,怎么能找回动力呢,一种可以下班后找点乐子,比如学个自己一直想学的技能吧,或者学个更有市场的技能也不错,兴许后期能兑换价值。一味追求“斜杠”,主业才做到5分,就急着发展其他副业,那估计哪项最多也就做到5、6分,当你闭着眼睛都能做到8分时,或许你可以开始另一个你热爱的领域。
2、找寻生命的意义,尝试更多可能性
不得不说,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有不少主播主动抓住了“势”,有的在公众号里发挥特长,营销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内容,比如小北,利用自己的播音特长,在公众号里用自己的声音传递情感,集结粉丝无数,她的愿望就是25岁时到大理开个客栈,她说自己还有好多好多想要做的事情,这么年轻就这么有成绩,令人好生羡慕啊。
3、找寻生命的意义,尝试更多可能性
不得不说,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有不少主播主动抓住了“势”,有的在公众号里发挥特长,营销自己,做自己想做的内容,比如小北,利用自己的播音特长,在公众号里用自己的声音传递情感,集结粉丝无数,她的愿望就是25岁时到大理开个客栈,她说自己还有好多好多想要做的事情,这么年轻就这么有成绩,令人好生羡慕啊。
4、被迫改行
这种虽说很被动,但也得接受,以前都觉得事业单位稳定啊,现在可真不一定,虽然说相对稳定,但待遇各方面不比从前,而且现在国家有政策,有些校区要往远郊搬了,让不少老师有了动摇之心。更准确的是有些慌了,这些年只会讲课其他的技能没有。
那怎么跨啊?
如果你是第一种,找你喜欢的跨吧。随心就好。(你开心就好)
如果你是第二种,需要清楚任何一项新的技能的积累都是有时间和精力的付出的。
任何的能力拆分开都能分成知识、技能、才干三个部分:
“知识”就是我们知道和理解的东西,
“技能”,我们能操作和完成的技术,
“才干”是我们无意识使用的品质和特质,有强烈的个人特色。
举个例子:演员刘涛,电视剧女王,最后她怎么成为了跨界歌王?要跨哪个界是需要天赋的!还得有能力。刘涛唱歌时的台风看着就舒服,这多年积累的演员的功力是可迁移的。才干呢,认真敬业,精益求精,带病也要上台,坚强,这些都是加分的。而后期的姚笛来了,但显然不适合唱歌啊,自己都说我还是回去好好演戏吧。
电视台请傅园慧参加《跨界喜剧王》,表现很自然很出色。傅是运动员和相声不搭嘎,但这些段子是知识层面的东西,她背下来就好,而喜剧天赋就是才干的部分,她信手拈来。我倒觉得把张继科叫来才是真正的跨界。(这个节目过后,小张的网络粉丝肯定不是只有几万了。)有意思的是,小傅又说了大实话:“那些什么行走的表情包啊,说的我好像很肤浅!” 你仔细看节目,小傅一脸不是很情愿的样子。哈哈,别人都看她适合喜剧,但人家自己不喜欢。因此你需要确认自己的天赋才干是什么,而不仅仅看别人对你的评价。
如果你想做得好,要知道有知识能干到40分,有技能就有60分,熟练能有80分,琢磨能有90分。而90~100分这段,就到了拼才干天赋的地步。毕竟你有不少年的工作经验,多少也会有些判断能力,建议先找到自己的天赋优势,小步跨出去,最好和目前工作(愿景)有交集的,另外也有前景(市场)的。所以这需要你整理自己这么多年的优势和经验,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明智的决策,然后就开始小步快跑了。
如果你是第三种,估计你已经可以达到财务自由了,随心就好。最好能再做些公益就完美了。
如果你是第四种,虽然从头再来不是很舒服,但是开始改变就比混下去强,你需要清楚的是不能总是低着头走路,随时仰望天空,看看天色是否已经改变,提前做好准备才不至于干了这么多年,仿佛又回到了生存期。这需要你带着些许激动和期待走出舒适区,见证自己另一个技能的增长,感觉自己的人生进一步被完善。
最近简书一哥彭小六说自己成了“斜杠”青年以来一直很焦虑,在自己的文章中述说了种种不易,因为知识红利经济的发展,他就像风口上的猪,飞了起来,飞的越高,自己没有翅膀,担心自己摔的越惨,于是就想办法给自己插上翅膀,在风停之前比任何人都要拼命。
每个人拼的背后一定有他自己的信念和理由,我们无需过多评论,只需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即可。因此“跨界”和做“斜杠”青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如果你愿意尝试,那就尽快做好主业,小步跨出去,坚持走,和时间做朋友,找到自己的圈子,跟导师和队友,你会感到自己不再孤单,你的做法让自己和社会都在往更好的方向发展,你不再是平庸者眼中的异类,而是异于常人,出类拔萃!
今天我们从互联网、从电视平台感受到的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势”,习大大提倡的是“中国梦”,也就是允许每个中国人有做梦的权力,有创造梦的权力,如果你有本事和精力,已经做好准备,为什么不可以“跨界”,去实现自我,回馈社会呢!